PDCA循環與有效教學的邏輯自洽性PDCA循環又稱戴明環,它最初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所創建,是一種由四個質量控制階段有效聯結、周而復始的科學管理方式。PDCA由英語單詞Plan、Do、Check和Action的首字母組成,其代表的意義如下:
P—計劃 針對管理經驗和社會需求,具體確定企業質量目標和開展工作計劃。
D—執行 執行就是具體運作,實現計劃中的內容。
C—檢查 即檢測計劃執行的效果,汲取經驗,勘探錯誤;明確原因,找出問題。
A—行動 (或處理)。
對檢查的結果進行總結,成功的經驗予以肯定,便于以后工作時遵循;對失敗的教訓要總結,避免重現。對于未解決的問題,則提交下一PDCA循環去解決。
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、強化課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方式。崔允郭教授認為:按照目標管理的流程,有效教學可劃分為三個階段:教學的準備、教學的實施和教學的評價。
它具備以下四個特征:
一是要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;
二是要關注教學效益,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;
三是要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,注重定量與定性相結合,過程與結果相結合;
四是教師要具備一種反思意識,要求每一位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,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。
由此可見,PDCA循環雖是企業生產管理的一種有效方式,但由此移植到教育教學管理中,其計劃、執行、檢查、處理四階段正是對有效教學的準備、實施和評價三階段科學量化,是一種全面的、有意識的、有計劃的、向著預期的教學目標前進的教學行為。
另外,PDCA循環應用了科學的統計觀念和處理方法,其典型模式可分為“四個階段”“八個步驟”(如圖1)。
此四階段是一種閉環系統,缺一不可。作為推動工作、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,PDCA循環的特點是:周而復始、大環帶小環、階梯式上升。即它的四個階段是大環帶小環的有機邏輯組合體,周而復始地進行;它不是停留在一種水平上的循環,而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階上升的循環過程(如圖2)。這種永不滿足現狀的管理特點,即對現狀的質疑,發現問題并促使在教學中不斷地改善現狀,以達到新的起點、新的高度的內涵要求,體現了教師綜合思考和批判分析教學問題的態度和方法,這正是有效教學的本質要求,也契合“教學相長”的科學內涵。
移植PDCA循環于有效教學之中,與我國傳統的教育思想也非常吻合。其計劃、執行、檢查、處理四階段說與世人皆知的教育格言“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”、“三思而后行”、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”、“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等意義相通,使散居于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等典籍的教學思想更加程序化、條理化和系統化。
簡而言之,PDCA循環注重的是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,強調的是教師對教學內容遵循設計、實施、檢測評價和反饋提升四環節,使教學成為一種不斷發展、螺旋上升的循環過程。
圖1
圖2